寿康宝鉴

释因果差别之疑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19129

释因果差别之疑(凡七辨)

【原文】问,好生得长寿,好杀致夭亡,定理也。奈何有好生而寿短,好杀而寿长者。●答,报有三。今世所为,一者今生受报,二者来生受报,三者多生多劫受报。好生寿短,宿世孽也,不好生,则愈短矣。好杀寿长,宿世福也,不好杀,则愈长矣。

,某某亦曾戒杀放生,诵经持咒。今不见有报,何与。●答,报之迟速,视缘之熟与否耳。缘未至而求速报,是犹甫下种而望禾稼之登矣。况官非火盗疾厄,人所恒有,今不见此祸,亦即是福。安知不有默佑之者乎。

,现报示人,方知畏惧。迟至后世,皆谓渺茫。天何不使人速受其报乎。●答,报之迟速,自业所招。善人前孽既至,不能先报其善。恶人宿福既临,不能先报其恶。譬如治圃之人,先植桃而后植李,虽巧于灌溉,不能使尺寸之李,先成于拱把之桃也。若必俟现报而信,亦愚之甚矣。

,某某未修福时,所求如意。作善之后,触向坎轲。将谓业报偶然相值乎。●答,若非偶然,定是宿世有业,当受重报,因其修福之故,转重令轻耳。譬如大辟之囚,冬间方行就戮,未至其期,因有力贵人之请,杖而遣之也。

【译白】问,爱惜物命、护生救生的人得长寿,杀生的人短命,这是定理。但为什么有的人护生戒杀却命短,杀生的人反而命长呢?●答,一个人的果报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,今生所造的善业、恶业,有今生就受报的,也有下一世再受报的,还有未来世多生多劫之后受报的。护生戒杀的人短命,这是过去世的业报,如果他不护生,命一定更短。残忍好杀的人长寿,这是他过去世做了好事的善报,如果今生不是这般好杀,命还会更长。

 ,有些人也曾戒杀放生,诵经持咒,但不见有福报,这是为什么?●答,果报有迟早,要看因缘是否成熟。因缘还没成熟就求马上有福报,就好象刚下了种子就要收获庄稼,当然不可能。何况是非官司、水火、盗贼、疾病,这些人们经常遭遇的祸患,而他目前统统没有遇到,这难道不是福报吗?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他因戒杀放生、诵经持咒而在冥冥中获得的福佑呢!

,只有今世作恶今世受报,人才知道畏惧。如果今世作恶后世才报,人们就以为渺茫不可信了。上天为什么不让作恶的人马上受报呢?●答,果报或迟或早,这是自身业力决定的。善人虽今生为善,但过去世造恶业结下的果报先熟,那就只能先受恶报;恶人虽今生为恶,但过去世所作善行结下的果报先熟,也就会先受善报。这就好比果园里先种桃后栽李,桃已成林,李不过一尺来高,虽精心浇灌,也一定先结桃后结李。所以一定要见现世报应才肯信因果,那真是太愚蠢了。

,某人未修福时一切顺利,行善之后反而事事不如意,这是因为过去世作恶的业报碰巧现前吗?●答,如果不是过去世造业的恶报碰巧现前,就是过去为恶,应受重报,因为他现在行善,所以转重报而为轻报。正象判了死刑的囚犯,要到冬季才执行,刑期还没有到,遇到了得力的贵人相助,改判几十棍棒,执行之后便获释放一样。

【原文】问,布施者富,悭贪者贫,不必言矣。但今好施之人,类多穷困。富家巨室,鄙吝偏多。何为其然也。●答,人处逆境则思,思则善心生。顺境则乐,乐则忘善,忘善则恶心生,自然之理也。况轮回之事,互为高下。贫若悭吝,后世益贫。富若行施,来生愈富。不均甚矣。○业报差别经云,若有众生,因劝布施,后还追悔,先富后贫。若有众生,因劝少施,施已欢喜,先贫后富。复有众生,先曾布施,不遇福田,流浪生死,在于人道,以不遇福田故,果报微劣,随得随尽;以习施故,虽处贫穷,而乐行施。复有众生,未曾布施,遇善知识,暂一行施,值良福田,以田胜故,资生具足;先不习故,虽富而悭。

问,杀生之人,使物类不保其子,宜得绝嗣报。而渔舟杀业最重,何以子息偏多。●答,世间子女,有以福致者,有以孽致者。渔人因衣食之计,广行杀害,故其业力所感,即有作恶眷属,分其衣食,使彼昼夜劬劳,不足供用。子愈多,累愈重也。君不见犬羊鸡豚,乳辄数子,而天仙列宿,永不产育耶。宜熟思其故矣。

【译白】问,布施的人将来一定富贵,吝啬贪心的人将来一定贫穷,这是不用说的。但今天乐善好施之人大多贫穷,豪富又多半吝啬,这是为什么呢?●答,人处逆境则勤于思考,思考就能增长善心。人处顺境则快乐,快乐多了,自然就忘了善。忘了善就会起恶心,这是自然之理。何况轮回之事,互为因果,贫苦而吝啬,后世就会更贫苦。有钱而好施舍,后世就会更有钱,这样贫富就更为悬殊了。○《业报差别经》说,如有人被劝布施,但布施之后又后悔,来生必然是先富后贫。如有人被劝而不愿过多布施,但布施之后心中欢喜,来生必然是先贫后富。有人过去虽曾布施,但未遇福田,所施不如法,因此果报微小,随得随尽;但由于有布施的习惯,虽处贫穷仍好布施。有人吝啬,但遇善知识开导,偶然布施一次,因布施得法,种了福田,因此来生富有,但因为并没有布施的习惯,虽然富有却很吝啬。

 问,杀生的人,使物类不能保存其子,应得到绝后的果报,然而渔民杀业最重,为什么偏偏子女多呢?●答,世人的子女,有因福报而来,也有因孽报而来的。渔民为自己的衣食而广造杀业,因业力所感,就有恶眷属来讨债。吃他的,穿他的,使他昼夜辛劳而入不敷出。子女越多,负担越重。你不见猪狗羊这些畜生,一胎就生一窝,而天仙则永不生育,应该好好想想其中的道理。

【原文】问,人生斯世,当学圣贤大道,上有益于朝廷,下有功于万姓,乃为可贵。至因果之说,何关世道人心乎。●答,因果之理,即圣贤之道也。书言作善降祥,作不善降殃。作善,作不善,因也。降祥,降殃,则果矣。在易,为吉凶消长。在洪范,为五福六极。在无逸,为寿夭。在佛教,为因果。其实一理而已。末世恣行恶业,不畏王法,不顾廉耻,然清夜一思,惴惴焉不敢为恶者,惟恐死后受报耳。噫。自有佛法以来,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,多少巨慝豪强落胆。则因果之说,不可谓非有功儒教,有补王纲也。若谓善恶不复有报,死后不复受形,则世人更无所忌惮。彼见为圣为贤,徒然自苦。犯上作乱,反为得计。而天下有不疾趋于乱者乎。无如今人论及圣贤之理,辄以不谈因果为高,务欲别于二氏。只此便是好名之念,其于圣贤大道,未梦见在也。 ○晋永嘉四年,天竺佛图澄至洛阳,见石勒好杀,欲往化之。勒问,佛道有何灵验。师知勒不达佛理,先示以神通,即取钵水烧香咒之,忽生青莲华。勒遂信服,由是每有所诛,师必开陈报应,蒙救济者甚众(出晋书)。又如南宋周颙(yóng),见明帝行多惨刻,不敢显谏,辄诵经中罪福因缘之事,明帝为之动容改悔(出南史)。呜呼。

【译白】问,人生在世,应学古圣先贤,上报效于国家,下造福于百姓,这样做才是可贵的。至于因果报应之说,与世道人心又有什么关系呢?● 答,因果的道理就是圣贤之道。儒书上说,“作善降祥,作恶降殃”,为善为恶是因,降福降祸则是果。《易经》说吉凶消长,《洪范》说五福、六极,《无逸》说寿夭,佛经则说因果。其实讲的是一回事,道理一样,只是说法不同而已。末法时代,人心败坏,为非作歹,目无法纪,不顾廉耻,但夜深人静时能息下心来想一想,心中不安,因此不敢再继续为恶的,都是相信点因果,怕来生受报的人。多么庆幸自有佛法以来,不知令多少叛乱之臣和忤逆之子不寒而栗,令多少大奸大恶依仗权势欺压人民的人丧胆落魄。因此因果之说,对扶助儒教门墙辅弼国泰民安功德太大了。如果说人死如灯灭,为善为恶没有果报,世人就无所顾忌。于是就认为圣人贤人徒然自讨苦吃,而违法乱纪无恶不作的则自以为得计,那么天下人都将效法恶人了。现在的人谈圣说贤,总以不讲因果报应为高明独到,其实只不过是好虚名而已,这种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圣贤之道。○晋永嘉四年,天竺国佛图澄来到洛阳,见石勒性格残忍喜好杀人,便想感化他。石勒问佛法有什么灵验,佛图澄知石勒不明佛理,只能先以神通令他信服,于是取一钵净水,焚香念咒,钵中长出一朵青莲花,使石勒敬服不已。以后每当石勒要杀人,佛图澄便对他讲因果报应,从刀下救人无数。又有南宋周颙,见明帝杀人用刑非常残忍,又不敢当面劝阻,于是便读诵佛经中罪福因果之事,明帝听了,因害怕果报而改悔。唉!正是因果学说具有的这种威慑力量,不用奖赏就能劝化世人,不用惩罚就能使人畏惧,而普令大众在不知不觉中趋于向善,却又不知道是谁的作为。这正是佛祖对世人高明的教诲啊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anshiquanshu/11296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安士全书今译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释仁民爱物之疑

下一篇:释恶道有无之疑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用手机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