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施恩不求报,与人不追悔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09360

施恩不求报,与人不追悔(施恩不求报,给人不后悔)

施恩求报,则贪心未忘;与人追悔,则吝心未化。贪而且吝,君子不为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而生布施。”又曰:“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”由此观之,人能以财济人,内不见有能施之我,外不见有受施之人,中不见有所施之物,是谓三轮体空。一心清净,则斗粟称无涯之福,一文消千劫之灾。若微有求报之心,虽施黄金万镒,终不圆满一心之量也。至于“追悔”二字,尤人生大关键处。恶事追悔之,则将来恶念渐止;善事追悔之,则将来善念不生矣。人而施与后悔,莫如不施不与之为愈也。

施舍恩惠求回报,是贪心仍未忘;给人之后又追悔,那是吝心未化除。有贪心而且又吝啬,这是君子所不为的。《金刚经》说:“做菩萨的人,在修法上应当不要着相而行布施。”又说:“如果菩萨不着形相而行布施,福德不可限量。”由此看来,人能用钱财济助他人,对内看不到有布施的我,对外看不到有受施舍的人,中间也看不到可供施舍的物资,这就叫作“三轮体空”(回归空的本性,因一切存在的事物本来为空,故观三轮体空能得到彻底解脱——译者注)。只要做到三轮体空,保持心灵清净,那么一斗粟米也可成就无边福德,一文小钱也可化除千劫灾难。如稍存有求回报之心,即使施舍万镒黄金,最后也无法圆满自己的无边心量。至于“追悔”二字,更是人生大关键的地方。做了恶事能追悔,则将来的恶念会渐渐停止;做了善事若追悔,则将来的善念就无从生起。如果人在施舍后又后悔,则不如不施不给。

世人欲得仓中五谷,岁岁不乏者,必须取谷麦种子,以牛犁耕田地而种之;不种则竭尽也。法中亦尔。以孝心、悲心、敬心为种子,以衣食、财帛、身命为牛犁,以父母、贫病、三宝为田地。有佛弟子,欲得藏识中,百福庄严,生生无尽者,须运悲敬孝心,将衣食财帛身命,敬养供给于父母、贫病、三宝,名为“种福”也。不种,即贫穷无福慧,入生死险道。谓种福之田,如彼种谷之田,名为福田也。

世人若想使仓中五谷每年都不匮乏,就必须取谷麦种子,用牛犁耕田来播种;如果不播种,五谷到最后就会吃完。佛法也是如此。必须以孝顺心、慈悲心、恭敬心为种子,以衣食、财帛、身命作牛犁,以父母、贫病之人、佛法僧三宝作为田地。如果佛弟子,想在藏识中得到百福庄严,生生世世受用无穷尽,就必须拿出慈悲、恭敬、孝顺的心,用衣食、财帛、身命来敬养供给父母、贫病之人、佛法僧三宝,这就叫作“种福”。如果不种福,就会得到贫穷没福慧的果报,进入生死轮回的六道中,有堕落到恶道的危险。所谓“种福之田”,就像那种稻谷的田地,所以名为“福田”。

布施有三,有法施、有财施、有心施。种种方便,劝化教导人谓之法施,最为上善。财施,谓种种钱财布施。心施者,窘于无财,但心念恻然,思以济之而无由,亦谓之施。

布施分为三种,有法施、财施、心施。以种种方便劝导教导他人,叫作法施,这是最上等的善事。财施,就是用钱财来布施。心施,就是苦于没有钱财,但心中同情对方,想要帮助他却没办法,这也叫作布施。

明沈鲤,字仲化,归德人。好推毂贤士,不使人知。有《警世语》曰:

呜呼!世事何其参差不齐哉?吾每当宾筵醉饱,箸不能下,主人仍荐珍无已。而贫人有终身不知异味者,有饥饿死者。

吾冬裘夏葛,凉燠以时。犹欲穷奢极侈,以徇时尚。而贫人有衣不蔽体,傍檐宿露,朔风刺骨,寒颤齿击者。

吾高檐大栋,安居甚适。犹复为池台花竹,极耳目之玩,不惜千金购之。而贫人缓急无赖,至有捐性命,割父子夫妻之欢者。

吾身家子孙,已宽然有余。犹务多积厚蓄,为子孙计久远。而贫人有室如悬磬,朝不谋夕者。

吾货财纷纭,而耳目不及周,不免至狼藉,阴以润盗贼。而贫人偶拾其遗秉滞穗,则忍不能与。或负贷子钱,通工易事。则刀锥之末,有尽力争之者。

吾盛陈筐篚,攀援豪贵,惟恐不纳。而贫人丐一钱,以延旦夕之命,有艴然作色者。有托在肺腑,而不能以贫身归者。

吾多财而宣侈导淫,因之贾祸。而贫人有待吾鼠壤之余,而不可得者。

何世事参差不齐,一至于此也?吾今为贫人缓颊,非槩以倾赀赈饥之类,强人所难。惟捐其所无用,以化为有用而已。

宾筵若醉饱,何不分杯觞,以施之饿而欲死者?何不分残汁,以施之生平不知异味者?为两得其便乎?

衣而敝之箧笥,与无衣同。省为短褐,以施衣不蔽体者,则人且挟纩,吾文绣亦自不乏也。

吾不为耳目之玩,即可全人之性命与骨肉。此义举也。以资谈议则可传,以省深夜则自得。天下之可玩好者,无佳于此矣!

吾多积厚蓄,终身不尽用。以遗诸子孙,则贤者不恃此而足用,愚者虽得此不为用。何不及吾身而施之?朝不谋夕者之犹为有用也。

吾所狼藉者,业置度外。苟贫人得之,是拾遗于道也,非损吾之有也,吾何惜?

吾盛陈而攀援,宁讵见德。施升斗于涸辙,即欣欣起死回生也,何以不为此而为彼?吾多财而为祟,彼得少而为福。而吾损有余补不足,虽为人贻福,实为我脱祸也。此两利之道也。

故曰:“捐无用为有用者”,此也。

不睹天道人事乎?盈虚消长,天且弗违;泉货流行,岂居一处?昔所称富家,今存者几乎?彼其子孙,不终享也。非由前人好施,而不为远图也!

盛衰倚伏,势使然也。知其然,而当积则积,当散则散。可为己用,亦可为人用者,达人也。既笼泉货,而聚之一室,又设之堤防,以为千万世不拔之业,使不得他有灌输者,愚人也。

积阴德为长久计者,智人也;无所为而为者,君子也。

明朝沈鲤,字仲化,河南商丘人。他在位期间喜欢推举贤能,不让别人知道。撰有《警世语》说:

呜呼!世间许多事情怎么那样参差不齐呢?我每次参加宴请,总是吃得酒醉饭饱,再也不能下筷,但主人深怕礼数不周仍然不断进献山珍海味劝食。反观贫穷人家,有的一辈子也不知道人间有此美味,更有些人因没东西吃而饿死。

我们每到冬天穿皮衣,到了夏天穿葛衣,根据天气冷热变化,随时更换衣服。还想追求时髦风尚,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。然而穷人有的却衣不遮体,靠在别人屋檐下露宿街头,在寒风刺骨的天气里冻得全身颤抖、牙齿相击。

我们住在高广宽敞的屋宇,非常安稳舒适。还要建造池塘台阁、花园竹林等庭园装饰,极尽赏心悦目,不惜花费千金去购买。然而贫穷人家生活危急而无依靠,甚至有的丢掉生命或出现割舍父子夫妻亲情的可怜情况。

我们家中子孙已拥有足够宽裕的生活享受,可我们还想追求更多积蓄,常为子孙长远生计着想。然而穷人生活,有的家徒四壁,早上吃完便不知晚餐在哪里。

我们身边财货很多,耳目照管不周,不免到处堆放,暗中被盗贼偷走。然而穷人偶尔捡到一点遗漏的稻穗,我们却表现得非常吝啬,竟然忍心不给。甚至放高利贷谋取重利,使穷人做苦工来偿还。于是,极微小的利益也会尽力争取不放。

我们常装满整箱财物,去巴结权贵人家,生怕人家不接受。然而穷人想要乞求一钱,用来延续即将失去的生命,有的人竟然勃然大怒。有的人把自己说成皇亲贵戚,本来很穷但为了装面子不能被外人看成穷人。

我们拥有很多财富,表现得穷奢极欲,还引导人走向邪路,因而惹祸上身。然而穷人在旁,等待吃剩的一点残羹冷炙,却是一点也得不到。

为何这个世界参差不齐到了这种地步?我现在要为贫穷人家说几句公道话,并非叫你们把全部财产都捐出来救济这些饥寒交迫的人,这是强人所难。只是捐出你们没用到的部分,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罢了。

在宴请宾客时,酒足饭饱之余,何不分些酒食给那些饿得快死的人呢?何不分些残羹冷炙给那些一生都没尝过美味的人?这样既不浪费,又可救人,不是两全其美吗?

把多余穿不到的衣服放在衣箱里坏掉,和没有衣服是一样的。省下短褐布衣,施给没衣可穿的穷人,那么穷人受抚慰而感到温暖,我自己要穿锦绣衣服也不会缺乏。

只要我省下耳目娱乐的花费,就可保全穷人的性命,让骨肉不再分离。这是正义的举动。以这些义举作为谈资就可传播开来,以此来深夜自我反省就会有所得。天下最好玩的娱乐事,没有能比做这种善事更好的了!

我们攒很多积蓄,终身都用不完。把它留给子孙,如果子孙贤能,就不必依靠这些,也能一生无乏;如果子孙愚痴,即使得到这些,也会很快花光。为何不在我手中把它施舍出去?使那些朝不保夕的穷人能得到温饱,那才是真有用(给子孙留钱财不如积阴德,可得到真正的利益——译者注)。

财物堆积如山,到处都有,很多东西我们早已置之度外。如果这些财物能让穷人得到,就像在大路上捡到遗失的东西一样,对于我们并没有什么损失,我还吝惜什么呢?

我们拿很多财物去攀附权势,难道一定会被接纳?但只要施舍一升两斗给那些陷于绝境的穷人,他们很快就能起死回生,为何我们不施舍给穷人而受感恩,却要向权贵献殷勤而遭拒绝呢?我们拥有很多钱财,却给自己带来祸害,虽然只给穷人一点点,却为自己带来福德。只是减损我多余的部分,弥补他人的不足,虽然是给穷人赐福,但实际上也为自己脱祸。这是对两者都有利益的大好事。

所以说:“捐出不用的部分,使它成为有用的东西。”就是如此。

没看到天道或人事的情况吗?盈满则亏,盛极则衰,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;货币是到处流通的东西,怎可都聚集在同一个地方?试看,过去大家所说的富贵人家,到现在还存几户?他们子孙绝无办法一直享受得到。这并不是由于前人喜好施舍,不为后代着想啊(意思是,他们以为留下财富就能使后代一直享受,哪知道他们的子孙却没有享受到——译者注)!

盛衰互相变化,本来就是势所必然。知道这个道理,该节俭积蓄就要节俭积蓄,该散财助人就要散财助人。财货可供自己支配,也可以让他人使用,能这样做的人就是达人。如果将财货聚集一起,又设法严密堤防,以为这样就可保全到千秋万世,而使财货不会流失,这样做的人就是愚人。

多积阴德为长久打算,是智者;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做事,是君子。

隋李士谦,字子约,幼孤,事母至孝。年十二,魏广平王辟为开府参军。家富,出粟数千石,以贷乡人。值岁歉,召各欠户焚券,曰:“债了矣。”来春,又出粮种,分给贫乏,所活甚众。死者瘗之。或颂公阴德,公曰:“阴德如耳鸣,己自知之,人无知者,今子已知,何谓阴德?”一日梦紫衣神告曰:“上帝嘉汝阴德,昌大汝后矣。”

隋朝李士谦,字子约,从小父亲就去世了,他事奉母亲非常孝顺。十二岁时,李士谦就被魏广平王征召为王府参军。他家中富有,曾经出几千石粟米借给乡人济困。碰到荒年歉收,就召集欠他粟粮的人家,把借据全都烧毁,并说:“债务都没欠了。”来年春天,他又拿出粟粮种子分给穷人,因而救活许多人。有人死亡无钱埋葬,就帮他们埋葬。当地农民对他感恩戴德。有人称赞他的阴德,李公说:“阴德就像耳鸣一样,只有自己能够知道,别人并不知道,现在你已知道,怎可说是阴德呢?”有一天,士谦梦到一位穿紫衣的神明告诉他说:“上帝嘉许你所积的阴德,要使你的后代昌盛无比。”

译者补充:

李士谦在他母亲去世以后,三年丧服期满,就捐舍自己的私宅为寺院,并且从此立志不再做官。李先生终生没有饮过一滴酒,没有吃过一块肉,行为是如此的端正,口业也十分清净,从来不说有关杀害的言论,他继承了祖上巨大的遗产,所以家中很富裕,可是他的私生活比穷人还要节俭,穿的是布衣旧衫,吃的是粗茶淡饭,终日以救济无衣无食的穷人为急务。邻里中有因丧事无法殓葬的,他施以棺木。有兄弟分财不均而争讼的,他就出钱补助不足的一方,以致感动他们兄弟惭愧而互相推让,也都成为善人。

有一天,看见贼在他的田中偷割稻谷,他不但不喊捉贼,反而不声不响地避开,人家觉得很奇怪,他解释说:“俗语有言:树树要皮,人人要脸。谁不要脸皮呢?谁自愿做贼呢?都是因为天灾人祸,迫得没有办法,应该宽恕他呀!”后来贼知道李先生这样仁慈,也被感动得革面洗心,从此不再做贼,成为善人。

有一年荒岁,很多乡人无法生活,李先生拿出家中的存谷数千石,统统借给行将断炊的穷人。到了第二年,因为还是歉收,以致上年借谷的人都无法偿还,到李先生的家中去表示歉意。但李先生并不向他们要求偿还欠谷,还招待他们在家中吃饭,当众把乡人们借谷的债券烧为灰烬。对他们说:“我家中的存谷,本来是预备救济人家患难之用的,并不是想囤积图利。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,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。”

过了几年,又遇到了大饥荒,李先生出尽了大量的家产,办理大规模的施粥,饥民赖以救活性命的,不下一万人。第二年春天,李先生又施出大批粮种,分赠给贫困的农民。

有人对他说:“李先生,你救活了很多人,阴德实在太大了。”他回答道:“阴德的意义,好比耳鸣一样,只能自己知道,别人是听不到的,现在我做的事,已经给你知道,哪里还谈得上阴德呢!”后来李先生的子孙仕途发达,人们都认为是积德的果报。

李先生在六十六岁的时候去世,地方上的人听了噩耗,都痛哭流涕地说:“为什么我们不死,而李先生这样的大善人竟去世了呢!”当时参加送葬的有数万人之多。

宋太仓顾姓者,为州吏,凡有迎送,必寓城外卖饼江姓家。后江被仇嗾盗,顾集众诉冤得释。江感恩,有女年十七,送至顾家,愿为妾。顾使其妻,具礼送还。江又携往,顾复却还。后顾赴京,拨韩侍郎门下办事。侍郎偶出,夫人见之,召问曰:“君非太仓顾提控乎?我卖饼江家女也,嫁充相公少房,寻继正室,秋毫皆君赐也,当与相公言之。”侍郎归,备言始末。侍郎曰:“仁人也。”竟上其事,帝称叹,除礼部主事。

此故事与《安士全书白话解》“顾提控”一节相同,内容稍丰富,该书译文摘录如下:

宋朝太仓吏顾某,因经常迎送官府人员,与城外卖饼江家相识。后来江被诬陷为盗而入狱,顾为他申冤。江很感动,把自己的十七岁女儿送给他,愿替他洒扫庭院。顾不收纳,备礼送归。如此三次反复。后来江越来越贫困,把女儿卖给一个商人。又数年,顾考满赴京,在韩侍郎门下办事。有一天侍郎出,顾偶然坐在门口,听到说夫人到,马上跪在庭中,不敢仰视。夫人说:“请起,您不是太仓顾提控吗?我是江氏女儿,承蒙某商人收为干女儿,嫁给相公作侧室,不久又扶正为继室。今日富贵,都是您所赐,只恨无缘报恩,幸得相逢,当为您在相公面前说几句话。”侍郎回来,江氏女向他陈述原委,侍郎说:“真是仁人啊!”把他的事迹报告皇上,孝宗称赞感叹,拜顾为刑部主事。

安士先生评论:恩不受报,顾提控之仁;报必偿恩,江夫人之义;荐贤为国,韩侍郎之忠;用人以贤,圣天子之明。

宋范文正公,遣子尧夫,归苏取麦五百斛。途遇故人石曼卿,言三丧未举。尧夫尽以麦舟付之,既归未及言,文正曰:“见故人否?”尧夫以石曼卿三丧未举为对。文正曰:“何不以麦舟付之?”曰:“付之矣。”

范公父子同心,乐施如此!岂若今人只是敬奉富贵,锦上添花,不肯周济贫苦,雪中送炭耶。即或有人略施略与,有不求报追悔者乎?

宋朝宰相范仲淹,谥文正,苏州吴县人。有一次派他次子范纯仁(前“忠孝”一章已介绍)回到苏州,运取五百斛麦子。在途中遇到老友石曼卿向他说家中有三件丧事,因为无钱尚未办理。纯仁立刻就把所有麦子连同运麦的船全都送给石曼卿。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禀告父亲,文正公就问他:“你这次返乡,有没有遇到老友?”纯仁就将遇到石曼卿的状况向父亲说明。文正公说:“你为何不把麦子和船全部送给他呢?”纯仁说:“我已经都给他了。”

范仲淹父子同心同德,如此乐于布施!哪里像现在的人,只会敬奉权贵、锦上添花,不肯周济贫苦、雪中送炭。即使有人肯略略布施点财物,但有不求回报或布施后不追悔的吗?

昔有一女入寺,欲舍而无财,止有钱二文,捐而与之,主寺者,亲为忏悔。及后入宫富贵,携数千金入寺舍之,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。怪问之。僧曰:“前者,物薄而心甚真,故老僧亲忏。今者,物厚而心不切,令徒代忏足矣。”

夫行善种德,至心为上,若一转念,即不如初念矣,况追悔哉!

从前有某家女子,到佛寺里去,欲施却无钱,将仅有的二文钱交予主持,主持亲自为她向佛忏悔回向。后来这女子进了皇宫为妃,富贵之后,再带几千两银子到佛寺布施。而这主持只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罢了。这女子就问:“我从前所施只有二文钱,师父你就亲自替我忏悔。现在我施了几千两银子,师父连回向也不为我做,为什么呢?”主持回答说:“二文钱虽薄,但布施的心真诚恳切,所以非我老和尚亲自替你忏悔不足以报答你布施的功德。现在布施的钱虽多,但不像以前那样真切,所以叫人代你忏悔就够了。”

行善积德,以至诚心为最重要,如果念头稍微一转,就不如初念真诚,更何况追悔呢!

译者补充:

了凡先生在《了凡四训》评论说:这就是几千两银子的布施,只算“半善”;而二文钱的布施,却算是“满善”。

于铁樵曰:

禽兽犹知报德,焉有人而不感恩之理?不知最难堪者德色,德色一露,感者生惭,惭化而怨生矣。

昔有吏曾救一人之命,其人渐富,而吏转贫。偶过其家,举家出拜,留饮极恭。吏酒酣大言曰:“汝非吾力,则妻子婢仆,以及目前所见之物,何一为汝有?今汝富而吾反贫,何哉?”言讫,宿于其家。其人计曰:“彼望报之心太奢,报之不能满其意;不报,祸必及我矣,不如杀之。”遂绹其首。

噫!救人而反以自杀,此中自有参会巧苻之因。彼人之凶恶报应,与吏之数命当然,姑置勿论。但举此以戒求报者。

于铁樵先生说:

禽兽尚且知道报恩,哪有生而为人却不感恩图报的道理?殊不知令人最难堪的就是虽帮助别人,脸上却露出一副施恩的样子,只要施恩的表情一展露,受帮助的人便会觉得惭愧,而惭愧很快就变成了怨恨。

从前有位官吏曾经救过一个人的命,后来那人渐渐富裕,而官吏却变得贫穷。有一次官吏偶然经过他家,他们全家人都出来拜谢,并极为恭敬地留他吃饭喝酒,殷勤招待。官吏在酒醉时大声说:“你当初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帮助,你的妻子、婢女、仆人以及眼前所可看到的东西,哪一样属于你呢?现在你变富有而我却变贫穷,这是什么道理呢?”说完就在他家睡着了。这个人暗自盘算说:“他希望我回报的心太过分了,就是报答恐怕也不能满足他的心意;若不报答恐怕灾祸会降临身上,不如把他杀了。”于是就用绳子把他勒死。

唉!救人反而引来杀身之祸,这里面自然汇集了许多巧合的因素。那个被救的人会遭到什么凶恶报应,以及这位官吏命中是否应当凶死,在此姑且不论。只是举这个例子,来警惕那些布施而想求回报的人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huibian/10698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受宠若惊

下一篇:所谓善人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用手机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