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夫心起于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;或心起于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11368

夫心起于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;或心起于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(心中起了善念,善事虽然还没做,但吉神已经跟随他;如果心中起了恶念,恶事虽然还没做,但凶神已经跟随他了)

拈出“心”字,示人以善恶之几,欲人知谨于源头处也。玩“夫”字、“或”字,有出于善,即入于恶之意。当与《孟子》“鸡鸣而起”章参看。

佛经曰:“三界无别法,惟是一心作。”又曰:“能随缘染净,遍造十法界。”世出世间,不出四圣六凡法界,如是十法界,本无自性,皆由一心所造也。原夫此心,虽曰不变,而实随缘,以其随缘,故曰“能造”。所以心能作佛,心作众生,心作天堂,心作地狱。

“心起”者,一念之萌也。一念虽微,感动天地,关通鬼神。人能起一善心,只此一念,是破地狱之灵符,斩群邪之慧剑,渡苦海之慈航,照黑暗之明灯。若起一恶心,则三途现前,沉沦不息。故吉神凶神,随念随致,不须一毫等待者也。

明憨山大师曰:“念从起处须看破,事未至时莫妄生。”若能于恶念起时,一刀斩绝,则业根当下消除,妄念何处安着?超凡入圣之几,全在于此。

这里点出“心”字,意在告诉世人善恶的先兆,是想让世人知道在心的源头处必须谨慎。我们仔细推敲这个“夫”字、“或”字,其中有离开善念,立即就会进入恶念的意思。这应当和《孟子·尽心篇》的“鸡鸣而起”一章一同参看。

佛经说:“三界内任何现象,都是心变现的。”又说:“心因染、净之缘深浅不同,而造作十法界不同层次的境界。”世间法和出世间法,总不出四圣六凡的法界,这十种法界,本来就没有自性,都是由这个心所造作而形成的。推原这个心,虽然说其本体不变,但会随着外缘而变,由于心能随缘造作一切,所以称为“能造”。因此,心能造佛,能造众生,能造天堂,能造地狱。

所谓“心起”,就是一个念头的萌芽。一念虽然微细,却能感动天地,沟通鬼神。人若能够心起一个善念,只这一个善念,就是破除地狱的灵符,斩除群邪的慧剑,超度苦海的慈航,照亮黑暗的明灯。如果心起一个恶念,那么三恶道就会现前,将沉沦其中而不得停息。所以吉神和凶神,都是随着我们的心念随时到来,不需要一丝毫的等待。

明朝憨山大师(其介绍见“见杀加怒”一章)说:“念头一有萌芽就要清楚知道,事情尚未发生前不要妄生念头。”如果能在恶念萌芽时,将它一刀斩断,那么造业的根源当下就能尽除,妄念还有何处可存呢?超凡入圣的关键全都在此处。

昔元自实,恨缪姓者负恩。五更欲往杀之,道过一庵,庵主轩辕翁早起诵经,见有奇形异状之鬼数百随元而往。各持刀斧,势甚凶恶。少刻复回,则相随之人,金冠玉佩,百十为群,香花旛幢,和颜悦色矣。翁召问之,自实遂言:“缪负我恩,欲往杀之。及至其门,思缪虽负我,彼妻子何辜?且有老母,杀彼一人,实杀彼一家也,于心何忍?遂转念而归耳。”翁以所见告之,且贺曰:“子之行事,神明已知,必有厚禄矣。”自实遂勇猛向善,有加无已,后果登第,位至卿相。

老子曰:“善之与恶,相去何若?”窃尝三复此言,大抵善恶二途,初不相远,特在日用一念起处,有是有不是耳。能知此理,恒切修省,则自然全体是善,福德无有不增,祸患无有不退矣。观元公一念之善,转祸为福,其速如此。所谓“心起善恶,吉凶神已随之”,证明于此,不亦更灼信乎?

从前有一个元自实的人,痛恨一个姓缪的人忘恩负义。有一天五更时分,想前去杀掉他。路过一处庵堂时,主人轩辕老人早起诵经,看到有几百个奇形怪状的鬼,跟在元自实身后,各自手持刀斧,样子非常凶恶。过了不久,元自实返回,轩辕老人看见他身后那些鬼,都是戴金佩玉,百十成群,元自实被香花旛幢簇拥着,非常温和愉悦。轩辕老人就请他过来询问他,元自实回答说:“缪某负我恩情,本想前往杀他。到他家门口时,想到缪某虽然负恩于我,但他的妻儿有什么罪呢?而且上有老母在,杀他一个人,实在等于杀他一家人,于心何忍呢?于是转念回来了。”轩辕老人把他所看到的情形告诉元自实,并且恭贺他说:“您的所作所为,神明都已经知道了,将来你必定会有优厚的官禄。”元自实于是勇猛向善,从不停止自己的善行,后来果然登第当官,官至卿相。

老子说:“善与恶,到底相差多远呢?”我曾经反复思考这句话,大概善恶这两条路,起初相差并不远,只是在每天生活起居中起心动念处,有时对,有时不对罢了。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,常常认真修持反省,心地自然就会全体是善,福德因而不断增长,祸患也就全部退除了。我们看到元自实因为一念之善就能够转祸为福,而且速度是如此之快。因此对于所谓“心起善恶,吉凶之神就立即跟随”的道理,在此得到证明,不就更加明白透彻,值得深信了吗?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huibian/10789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取非义之财者,譬如漏脯救饥,鸩酒止渴,非不暂饱,死亦及之

下一篇:其有曾行恶事,后自改悔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久久,必获吉庆,所谓转祸为福也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用手机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