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所作必成,神仙可冀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09206

所作必成,神仙可冀(所做的事必会成功,成神成仙可望实现)

世间无不成之事,天下皆可作之人。惟以实心行善,则人事既合天心,而天意岂违人愿?自然默助,行无不通,作无不成矣。

世间没有做不成功的事,天下人都可以成为善人。只要以真实心行善,所做的事已然契合天心,那么天意岂会违背善人的意愿?自然就会在暗中帮助,所以所做善事无不顺利,无不成功。

于玉陛曰:《遗教经》云:“纵此心者,丧人善事;制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又曰:“汝等比丘,当勤精进,则事无难者,譬如小水常流,则能穿石。若行者之心,数数懈废,譬如钻火,未热而息,虽欲得火,火难可得。”《出曜经》曰:“智者,以慧炼心,寻究诸垢。譬如矿铁,入火百炼,则成精金。又如大海,日夜沸动,则生大宝。人亦如是,昼夜役心不止,便获果证。”《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夫为道者,譬如一人与万人敌,挂铠出门,意或怯弱,或半路而退,或格斗而死,或得胜而还。沙门学道,应当坚持其心,精进勇锐,不畏前境,破灭众魔,而得道果。”

元天目山中峰祖师云:“记得儒者劝学有诗,谓‘击石乃有火,不击元无烟。人学始知道,不学非自然。’此言石中有火,不以智巧击之引之,则终不遇也。今人惟知石中有火,不施半点智巧之力击之,终日指此冷石,说火之用,说得眼光落地,依前是块顽石,要觅点火为用,了不可得。此是不肯死心做工夫之人也。更有一等人,闻说石中有火,击碎其石,欲取其火。乃至碎石为尘,终不得火。却不责不以智巧得之,便至不信石中果有真火。此是不信自心成佛之凡夫也。今人若欲成办此事,首以信根为石,次以单提话头为击石之手,又以坚固不退转志愿之铁,打个火刀,乃以精进勇猛之力,向日用动静中,敲之击之,使不间断。又以般若种性干草,蓦忽相成,引起一星子烧燎,照天照地,是谓‘智巧’也。”

明莲池大师曰:“世间一技一艺,其始学不胜其难,似万不可成者。因置而不学,则终无成矣。故最初贵有决定不疑之心。虽复决定,而优游迟缓,则亦不成。故其次贵有精进勇猛之心。虽复精进,或得少而足,或时久而疲,或遇顺境而迷,或逢逆境而堕,则亦不成。故其次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心。是之谓真有心之丈夫也。”

如此存心,何事不办?可不勉哉?

于玉陛先生说:《遗教经》(前面“推多取少”一章已经介绍)说:“放纵这颗心,就会伤害他人行善;如能将心安住一处,一心一意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”又说:“你们这些比丘,应当精进努力,做任何事都不难,就像小水经常流动,就能穿透石头。如果修行人的心经常懈怠颓废,就像钻木取火一样,还没热就停止了,虽想得到火种,但却很难实现。”《出曜经》说:“有智慧的人,是以智慧来磨炼自心,彻底寻找心上各种污垢,加以清除。好像金属铁矿,投入火中反复烧炼,才能得到纯粹精金。又如大海,日夜不停地翻腾滚动,才能生出大宝物。人类也是一样,日夜不停磨炼身心,便会获得正果。”《四十二章经》(前面“恶星灾之”一章已经介绍)说:“修道的人,就像一人与万人作战,穿着铁甲出门应战,有的人心生害怕,有的半途而退,有的人拼斗至死,有的人得胜归来。出家人学道,就应当有坚定的意志力,勇猛精进,不怕外境尘缘纷扰,将众魔破除消灭,才能获得修道正果。”

元代天目山中峰祖师说:“记得有位读书人作了一首诗劝人读书:‘石头互相撞击,才会生出火花;如果不去撞击,本来就不生烟火。人要经过学习,才会知道道理;如果不去学习,就不是自然之道了。’这里说石内有火种,如果不用智慧机巧击打导引它,就终究得不到火。今人只知石中有火存在,却不想用智慧技巧引出它,整天指着这块冰冷石头说火的功用,说到人都死了,依然是块顽石,想找到一点火来使用也不可能。这是指那些不肯下决心做功夫的人。更糟的是有种人听说石中有火存在,就将石头打碎,想要得到火种。最后石头打碎成尘屑,火种也最终未得。却不怪自己不使用智慧技巧去取火,以至于不信石中果然有真火存在。这就是那种不相信自心能修成佛的凡夫俗子。今人如想成功办好这事,先要用信根作为石头,其次以单提一个话头当作击石的手,又以坚固不会退转的志愿为铁,打造一把火刀,然后以精勤勇猛的心力拿起这把火刀,向着平常的纷乱心境敲击,不让它间断。又要以般若佛性做干草,忽然间相互成就,引起星星之火,然后烧开燎原,照亮天地。这即是所谓的‘智慧技巧’。”

明代莲池大师(前面“恶星灾之”一章已经介绍)说:“世上每种技艺,开始学的时候,都非常困难,好像万万不能成功似的。如果因而弃置不去学习,就终究无法成功。所以首先可贵在拥有一颗坚定不疑的心。虽已决定学艺,仍然犹豫不决,以致延误时间,那也不能成功。所以其次可贵在拥有一颗精进勇猛的心。虽已有所精进,但有的人得到一点成就即满足,有的人时间久了就疲惫,有的人遇到顺境就沉迷,有的人遇到逆境就堕落,那也不能成功。所以其次可贵在拥有一颗坚定不移、始终不变、永不退转的心。这就是所谓真正有恒心的大丈夫。”

能有这样的存心,何事不能办成?能不自我勉励吗?

太上道家之祖,故专以求仙为言。孟子曰:“人皆可以为尧舜。”震旦禅宗六祖曰:“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”三教圣人,何以言之?若合符节也,夫仙可冀,佛可成,尧舜可为!而况世之功名富贵,长寿男女,又何求而不可得乎?亦视其人之所作耳。

太上是道家始祖,所以《太上感应篇》专以求证仙道来说明。孟子说:“每个人都可成为尧舜。”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:“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,即可当下了悟而成佛。”儒释道三教圣人,为何都这样说呢?如果符节相合(与圣贤之心心心相印——译者注),那么成仙就有希望,佛道即可修成,尧舜也可做到!何况世间的功名、富贵、长寿、男孩女儿,又有什么求不到的呢?也只是看求的人怎样做罢了。

汉钟离曰:“仙之求人,甚于人之求仙。”吕祖曰:“人尝以不得见吾为恨,虽日见吾,而不能行吾之言,于事何益?可见人之与仙,性真本一,特以情胜,遂失其真,一旦反真,尘情俱尽,即神仙也,况能济之以善乎?”

《胎息经》曰:“胎从伏气中结,气从有胎中息。气入身中谓之生,神去离形谓之死。知神气可以长生,固守虚无,以养神气。神行则气行,神住则气住。若欲长生,神气相注。心不动念,无来无去,不出不入,自然常住。勤而行之,是真道路。”

汉钟离说:“神仙求凡人,远超过凡人求神仙(所求目的不同,凡人求神仙保佑获得名利富贵,神仙则真心求众生放下名利富贵都成仙——译者注)。”吕洞宾说:“人们常因不能看到我而引以为憾,虽天天与我会面,但却不能实践我所说的话,这对事情有何益处?可见凡人和神仙,真性本来一样,但凡人因俗情太多,所以才会失去真性,一旦有机会返回真性,所有尘情便都消尽,自己就是神仙了,何况又能以行善来济助呢?”

《胎息经》说:“圣胎是从伏气(指道家的吐纳修炼法,静定至胎息——译者注)中结成的,真气也在胎息中滋养。真气进入身体叫作生,精神离开形体就叫死。知道精神真气可长生的道理,心就要固守虚无(心中清净没有任何杂念——译者注),才能长养精神和真气。精神运行,真气才能活动,精神如果止住,真气也就止住。人若想要长生,须使精神与真气互相贯注,清净心灵勿使意念乱动,没有来也没有去,没有出也没有入,一切顺乎自然,随遇而安。努力在此下功夫,就是真正的修行道路。”

译者补充:

1982年第3期《气功》杂志发表的《胎息经注释》(作者张义尚)

胎者胎其神,息者息其气。胎字是指神之泰定,不动不摇,不忧不惧,不思不想,如婴孩之处母腹。息字是指粗气绝灭,外气不行,气既不行,自然百脉冲和,一片光明。气犹水也,神犹月也,月动由于水漾,神摇由于气牵。水澄则月明,气定则神慧,神气相抱,达于大定,而内丹自成,故曰“胎息”。

胎从伏气中结,气从有胎中息。

神犹人也,气犹马也,马载人驰,犹之气牵神动。故欲神定自在,有如孕妇之怀胎者,舍降伏其气,使气能归根蛰藏,莫由致也。《抱朴子》曰:“得胎息者,能不以鼻口嘘吸,如在胞胎之中,则道成矣。”朱子《调息铭》曰:“静极而嘘,如春沼鱼,动极而吸,如百虫蛰。春鱼得气而动,其动极微,寒虫含气而蛰,其蛰无朕。调息者,须似绵绵密密,幽幽微微,呼则百骸万窍,气随以出,吸则百骸万窍,气随以入。”《摄生三要》曰:“初学调息,须想其气,出从脐出,入从脐灭,调得极细。然后不用口鼻,但以脐呼吸,如在胞胎中,故曰胎息。初闭气一口,以脐呼吸,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,乃以口吐气出之,当令极细,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,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。渐习转增数之,久可至千,则老者更少,日还一日矣。”气入身来为之生,神去离形为之死。

举凡生物,莫不有气,而命即寓于气之中,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觉、运动者,莫非气之运用也。无气则不能动,自成死物矣。凡蠢蠢者莫不含灵,灵者神也,而性即藏于神之内,无神以主,则有如木石,非死而何?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,气与神也。惟是此气与神,禀之于天,而又受天之陶铸,《阴符经》所谓天地万物之盗,及古哲云,天与之,天复取之,失其气,气尽而死也,皆指此。

知神气可以长生,固守虚无,以养神气。

此乃本经最要之诀。盖虚无者,即是致虚守静,更立玄牝之法。虚者虚其心,无者无其身,虚其心则神自清,无其身则气自静,能清能静,神气自养矣。然此非一赋可几者,必朝斯夕斯,动静一如,方能有成。故曰固守,言不可须臾相离,一刻怠忽也。

老子曰:“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”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曰:“恬憺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

神行即气行,神住即气住。

此言神之与气,是一非二。无气则神无依,无神则气无主。神既为主,故神动即有气动,神不动,则气亦不动,如影之随形。经虽明言神气并举,阴阳两列,然修道之功,惟在阴阳合一,而固守虚无,即是致虚极,守静笃,又为合一之手段也。

若欲长生,神气相注。

神气合一而定,即是此节之旨。盖神行气行,气行精败,形因之衰矣。惟神凝气定,形随以泰,自然长生。

张三丰《道言浅说》曰:“大凡打坐,须将神抱住气,意系住息,在丹田中,宛转悠扬,聚而不散,则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,交结于丹田。日充月盛,达乎四肢,流乎百脉,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,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,神气相守,息息相依,河车之路通矣。功夫到此,筑基之效,已得一半矣。”

心不动念,无来无去;不出不入,自然常住。

心不动念,无来无去,即是心定神凝之功。岂特无来无去,直须绝对待,离二边,空三际,如如长住,住无所住方是。心不动则气不动,故继之以不出不入,自然常住,是气无出入,息灭尽定,心气不二矣。

勤而行之,是真道路。《胎息经》自始至终不离神、气二字,有神有气则相守,忘神志气则入虚,功夫由浅入深,而效验则步步不同。学者如能恪守勿失,勤而行之,则柔气功之道尽在是矣。

宋李端愿问达观禅师曰:“天堂地狱毕竟是有是无?”师曰:“诸佛向无中说有,眼见空花;太尉就有里寻无,手捞水月。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,心外闻天堂欲生。殊不知忻怖在心,善恶成境。太尉但了自心,自然无惑。”

宋朝大臣李端愿问达观禅师说:“天堂和地狱到底有没有呢?”禅师回答说:“诸佛在‘无’中说‘有’的道理,就像眼中生翳病的人在空中看见幻化之花一样;太尉在‘有’之中要寻找‘无’的东西,就像在水中捞月一样。可笑世人眼前出现了地狱却不回避,听说心外有个天堂就想要往生于彼,却不明白欣喜、怖畏全在于心(心有善恶则有善恶境界,一念善心即是天堂,一念恶心即是地狱——译者注),善恶之因不同,于是也出现了善恶不同的果报。太尉只要了悟自心,自然就没有疑惑。”

译者补充:

李端愿居士悟道因缘

节使李端愿居士,金山昙颖达观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。儿时在馆舍学习,即经常阅读禅宗典籍。成人后,虽然也结婚、当官,但是笃志祖道之心丝毫未曾改变。他曾经在自家的后花园内筑一小室,类似兰若,邀请达观和尚居住,并朝夕请益参学,乃至废寝忘食。

一天,达观和尚看望李公,说道:“非示现力,岂致尔哉?奈无个所入何!”

李公问道:“天堂地狱,毕竟是有是无?请师明说。”

达观和尚道:“诸佛向无中说有,眼见空花。太尉就有里寻无,手摣(zhā,抓,捕捉)水月。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,心外闻天堂欲生,殊不知忻怖在心,善恶成境。太尉但了自心,自然无惑。”

李公又问:“心如何了?”

达观和尚道:“善恶都莫思量。”

李公道:“不思量后,心归何所?”

达观和尚道:“且请太尉归宅。”

李公又问:“只如人死后,心归何所?”

达观和尚道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

李公道:“生则某已知之。”

达观和尚便追问道:“生从何来?”

李公被这一问问得茫然不知所措。

达观和尚突然站起来,敲着李公的胸口道:“只在这里,更拟思量个什么?”

李公一听,豁然有省,欣喜地说道:“会得也!”

达观和尚问:“作么生会?”

李公道:“只知贪程,不觉蹉路。”

达观和尚于是推开李公,说道:“百年一梦,今朝方省。”

李公后作偈呈达观和尚,偈云:

“三十八岁,懵然无知。

及其有知,何异无知。

滔滔汴水,隐隐隋堤。

归其归矣,箭浪东驰。”

求仙于古,如子房之忠,吴猛之孝,王进贤之不失妇节,兰期之友于兄弟,刘翊之损己分人,赵素台之济穷恤死,许真君之行符施水,严君平之以善导人,周伯持之埋瘗遗骸,李五郎之不欺斗斛,陈安世之不杀物命,李奚子之拯济饥禽,杨敬直之闲则凝神,唐若山之性无忿恚,乃至黄万祐之鲜过,景相之酷好放生,刘平阿本一医人,吴睦本一县吏,刘妍本一妓女,鲍靓本一店家,贺生本一屠儿,丁约本一兵卒,朱豚本一劫盗,李正元本一猎人,此皆自人以积功累行而得仙者。

求之于今,如晁公回之静居天主,章公文起为司命真君,王公素为玉京侍郎,吕公诲为上帝司纠,韩公琦之主紫府,富公弼之司昆台,王公叟之掌翊圣铁轮,金公三之为佑圣风伯,张公孝基为嵩山主者,窦公禹钧为洞天真人,乃至欧阳公修之主神清,王公安国之主灵芝,吕公溱之主群玉,石公延年之主芙蓉,陈公靖之判司直,田公承君之主维扬,此亦自人以积功累行而得仙者。

至于道经所载,中元二品、左洞阳宫所总地土,九皇、上垒、四维、八极其灵官僚属,共有九万九千九十九万众,皆是在世有功有行之人,受度而得进补其职者。又如何公熙志,以注《金刚经》,有补于世,死后职为西岳典检历数官。此虽岳府,亦是受度者。此即为善而得冀乎神仙者也。

从古至今,成仙者十万余人,拔宅者八十余处。所以云,莫道神仙无学处,古今多少上升人?今人修行不真,乃谓世无神仙,是犹诵法孔孟,不能实行其事,而遂谓世无圣贤也。恶乎可?

古时求证仙果的人,例如张子房(即张良,前面“受辱不怨”一章已经介绍)尽忠,吴猛尽孝,王进贤不失妇人贞节,兰期对兄弟友爱,刘翊宁可饿死也要布施他人,赵素台救济贫穷抚恤死丧,许真君以神奇符水施济他人,严君平卜筮闹市以善言导人,周伯持埋葬遗骸不使暴露,李五郎不以斗量欺骗他人,陈安世天性仁慈不伤物命,李奚子住在山中救济禽类饥寒,杨敬真屏除杂念静游仙境,唐若山为人温和从不嗔怒,乃至于黄万祐少有过失,景相喜欢放生,刘平阿本是一位行医之人,吴睦本是一位县府小吏,刘妍本是一名妓女,鲍靓本是一个开店的商人,贺生本是一名屠户,丁约本是一名兵卒,朱豚本是一个盗贼,李正元本是一个猎人,他们原来都是一个平凡人,因为自己积累功德而得仙成道。

现今求仙成道的人,例如晁回当了静居天主,章文起当了司命真君(俗称灶神——译者注),王素当了玉京侍郎,吕诲(宋朝进士,前面“矜孤恤寡,敬老怀幼”一章已经介绍)当了上帝司纠,韩琦(前已介绍)当了紫府主人,富弼(宋朝大臣,“济人之急,救人之危”一章已经介绍)当了昆台主人,王叟掌管翔圣铁轮,金三当了佑圣风伯(即风神——译者注),张孝基(“矜孤恤寡,敬老怀幼”一章已经介绍)当了嵩山主神,窦禹钧(“积德累功”一章已经介绍)当了洞天真人,乃至于欧阳修(“矜孤恤寡,敬老怀幼”一章已经介绍)当了神清神,王安国当了灵芝神,吕溱当了群玉神,石延年当了芙蓉神,陈靖当了司直神,田承君当了扬州神,他们原来也都是一个平凡人,因为自己积累功德而得仙成道。

至于道教经典记载,中元二品、左洞阳宫管辖的地方,九皇、上垒、四维、八极管辖的仙官幕僚眷属,共有九万九千九十九万众之多,都是在世上有功有德的人,受到度化而得以进补官职。例如何熙志,因为注解《金刚经》,有助于世人开悟,死后就派任西岳(华山的别称,在陕西华阴县南)点检历数官。这虽然只是岳府的官,但也是得到度化的人。这都是行善而得以成为神仙的人。

自古到今,成仙得道的有十多万人,全家成道的有八十多家。所以说,不要以为成仙得道没学习的榜样,从古到今实在有很多成仙升天的人。今人不真心修行,还说世上没有神仙,这就好像口里说要效法孔孟,但却不去身体力行,就说世上没有圣贤。这样可以吗?

《性命圭旨》云:

欲修长生,须识所生之本;欲求不死,当明不死之人。那不死的人,即吾人本来常住真心是也。此心灵灵不昧,了了常知,无去无来,不生不灭。无奈世人不悟,从无始来,迷却真心,故受轮转,枉入诸趣。

原夫真心无妄,性智本明,妙湛元精,由妄瞥起,俄然晦昧,则失彼元精,黏湛发知。故转智为识。形中妄心,名之曰“识”。心本无知,由识故知。性本无生,由识故生。生身种子,萌蘖于兹,开有漏华,结生死果。

今人妄认方寸中,有个昭昭灵灵之物,浑然与物同体,便以为元神在是。殊不知此即生生死死之识神,永劫轮回之种子。故曰:“学道之人不识真,只为从前认识神。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。”

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曰:“何者是佛?”曰:“见性是佛。”王曰:“师见性否?”曰:“我见佛性。”王曰:“性在何处?”曰:“性在作用。”曰:“是何作用?”波罗提即说偈曰:“在胎为身,在世为人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嗅香,在口谈论,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。遍现俱该法界,收摄在一微尘。识者知是佛性,不识唤作精魂。”

是以世尊教人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者此也。此根既断,则诸识无依,复我元初真常本体。所谓真静妙明,虚灵通彻,朗然而独存者也。背之则凡,顺之则圣。迷之则生死始,悟之则轮回息。

欲息轮回,莫若“止观双运”。须时时保此七情未发之中,念念全此八识未染之体,神光一出,即便收来,不可刹那妄照。

古仙云:“大道教人先止念,念头不住亦徒然。”《圆觉经》曰:“居一切时,不起妄念,于诸妄心,亦不息灭。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。于无了知,不辨真实。”《起信论》云:“心若驰散,即便摄来,令住正念。念起即觉,觉之即无。修行妙门,惟在于此。”

当知妄念,起于识根,缘境成妄,非实有体。在众生时,智劣识强,但名为识;当佛地时,智强识劣,但名为智。只转其名,不转其体,初一心源,廓然妙湛。由知见立知,妄尘生起,故有妄念。若知见无见,则智性清净,复还妙湛,意念消融。一根既已返元,六根皆成解脱。既无根尘六识,则无轮回种子。一点真心,独立无依,万劫常存,永无生灭矣。

此法直指人心,一了百当,乃成佛成仙之妙诀也。欲求长生,须于此处参究。

《性命圭旨》说:想修长生之道,必须认识生命本源;想求不死之道,应当先了解不会死的对象。那个不会死的对象,就是自己本来常住不灭的真心。这个真心非常灵敏清明,清清楚楚常知一切,没有来去,没有生灭。无奈世人不能觉悟,从无始以来就已迷失真心,所以遭受六道轮回之苦,冤枉轮回六道中而无法出离。

真心本来没有妄念,天性智慧本来光明,天地元精遍满时空,然因妄念偶一生起,突然使得心神昏暗,就失去那本有真心。元精受到污染就产生了见闻觉知(色声香味触法——译者注)的认识作用,所以转先天智慧为世俗之识(佛教用八识来说明生命的由来以及善恶因果六道轮回的原因,其根本识在第八阿赖耶识生起了无明妄念,从而才有第七识分别,然后指挥第六识去完成善恶的行为,佛教叫作“业”,后六识为眼耳鼻舌身意——译者注)。其中显现的妄心,就叫作“识”(眼耳鼻舌身意六识)。真心本来没有分别,因为有识才产生分别。真性本来不生不灭,因为有识,才有生有灭。我们有形身体的种子,就在此识中发芽成长,盛开有漏的花朵,形成生死轮回的后果。

现在人错以为我们心中有个光明灵敏的东西,和我们身心同在一起不可分离,就以为元神(俗称灵魂)在此。实不知这就是能产生生生死死的识神,让我们永劫轮回的种子(与真心相对的妄心——译者注)。所以说:“学道的人不认识真心,只因为从前误认了阿赖耶识的假我(第八阿赖耶识称为藏识,既有佛性的种子藏在此,也有凡夫的无明妄心藏在此,故此识为真妄和合之识,成佛作祖与众生轮回种子都在这里——译者注)。然而这正是一切众生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根本,愚痴无智的人却将它称作自己。”

以前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说:“什么是佛?”尊者回答说:“能见到本性即是佛。”异见王问:“师父见到本性了吗?”尊者回答说:“我已见到佛性。”异见王问:“性在什么地方呢?”波罗提尊者说:“性在日常作用中可以体察觉悟到。”异见王问:“是什么作用呢?”波罗提尊者就以偈语说:“在胎中就是身体,在世间就是人,在眼睛能看,在耳朵能听,在鼻能嗅香臭,在口能谈论,在手是拿捉,在脚是奔走。普遍显现在一切法界中,但收摄时只是一颗小微尘。认识的人知道是佛性,不认识的人就称为精魂。”

所以世尊教人先要断除无始以来轮回的根本,就是妄心。这个轮回根本一断(第八识的无明种子一断),则余七识没有依凭,就可回复我原本真实永常的本体。这就是所谓真正寂静、微妙清净、空灵无碍的心灵,清澈明亮而独立存在的。违背此本体就是凡人,顺应此本体就是圣人。迷惑时就是生死轮回的开始,觉悟时六道轮回就止息。

要想止息轮回,莫如修行“止观双运”的方法。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在尚未萌发的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)之中,念念保全未被八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第六意识、第七末那识、第八阿赖耶识)污染之本体。当本性光明经六根往外攀缘时(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被外界引诱,常说的六根不净——译者注),要赶快收摄起来,不可在刹那间随境而生妄心。

古代神仙说:“大道教人先要制止妄念,如果妄念不制止,修行就白费功夫。”《圆觉经》说:“处在一切时中,不起丝毫妄念,当起妄念之时,也不要刻意去息灭(观察妄念的来由而不制止,因制止即是一新的妄念——译者注)。然后停住在妄想境界,也不要刻意去了解知道(这是更进一层的功夫,不起分别心,因为无论善恶都是轮回根本,若执着于善仍旧只能往生到三善道中而不能解脱轮回——译者注)。在无所了知的地方,不必再去辨别是真是妄。”《大乘起信论》说:“心若奔走散乱,就要收摄回来,安住在正念(如净土宗常念阿弥陀佛即是正念——译者注)上。才有妄念即当觉照,照破即是无念真体。修行微妙要诀,就在这个地方。”

我们应当知道,妄念是从六根生起,六根攀缘外境而成妄念,不是有真正的实体。当它在众生身上时,智慧减弱而六识转强,所以称为识;当在佛的境地时,智慧转强而六识减弱,所以称为智(佛转八识为四智)。只是改变其名称并未转变其本体,原本都是同一心源,无边无际,微妙净法身,湛然映一切。由于自我知见而生偏见,妄尘生起,所以才会有妄念。如果自我知见没有了,那么智慧本性清净,又回复微妙清净的境界,而自我意念就会消失无踪。只要一根返回本性,六根自然就会解脱。既然没有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的作用,那就再没有轮回六道的种子。一点真心可以独立,不受尘境牵缠,虽经万劫也能常存,永无生灭了。

这个方法直指人心,一了百了,非常稳当,是成佛成仙的妙诀。想要求取长生的人,须在此地参究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huibian/10701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人皆敬之,天道佑之,福禄随之,众邪远之,神灵卫之

下一篇:欲求天仙者,当立一千三百善,欲求地仙者,当立三百善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用手机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