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受恩不感,念怨不休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10213

受恩不感,念怨不休(得到恩惠不思感激,惦念私怨从不停止)

一饭之恩,古人必报;报即无力,心必铭感,念兹在兹,不可或忘。《智度论》曰:“受恩不感,甚于畜生。”旨言哉!然恩有大焉者:一天地;二父母;三国王;四师长。或有人愦愦一生,四恩未报,而但沾沾于私恩小惠,是又弃本逐末,非报恩者矣。

受人一饭的恩惠,古人必会回报;纵然无力回报,也必铭心感德,念念不忘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受到别人恩惠,不知感恩图报,这种人连畜生都不如。”此话真是有道理!但恩惠有较大的:一是天地;二是父母;三是国家;四是师长。有的人糊里糊涂度过一生,没有报答四种大恩,却沾沾自喜于报答私恩小惠,这是舍本逐末,并非报恩的人。

译者补充:

“一饭之恩”的典故(出自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)

从前,淮阴人韩信,品行不好,不能被推选为官吏,又不能做生意为生,乞食维生,人们都很讨厌他。韩信在城下钓鱼,有个洗衣服的妇人看见韩信十分饥饿,就给韩信饭吃。韩信十分高兴,告诉洗衣服的人说:“我以后一定重报您!”洗衣服的人十分生气说:“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,我是可怜年轻人,给你吃顿饭难道就要你报答?”汉五年的正月,韩信成为楚王,召见当时给他饭吃的洗衣服的妇人,赏赐了很多钱。

唐史无畏,与张从真为友,无畏家贫,从真每周其衣食,与资令之贸易。数年致富,从真被火,家计一空。诣无畏,而无畏竟负前情,从真但对天欷歔而已。忽黑云骤起,雷震无畏,遂变为牛,朱书其腹云:“负心史无畏。”旬日死。

语曰,畜知报恩,如马垂缰,如犬展草,如蛇致珠,如雀衔环。物尚如此,人何背德,独不畏变牛乎?

唐朝的史无畏和张从真是好朋友,最初无畏家里很穷,从真常以衣食接济他,并给他钱做生意。几年之后,无畏变得非常富有,而从真家中却失火,家产全部被烧光。于是从真前往无畏家求助,无畏竟然不顾以前的恩情拒绝帮助,从真只有对天感叹。忽然天空乌云密布,雷电交加,无畏被雷击中后,竟然变成一头牛,在腹部有朱红字写着:“负心史无畏。”过了十天就死了。

俗话说,畜生都知恩图报,例如马有垂缰之义,狗有湿草之恩,蛇衔珠报恩,黄雀衔环报恩。动物尚能如此,人类怎可违背道德,难道不怕像史无畏那样变成牛吗?

译者补充:

马有垂缰之义,典故出自《异苑》,说的是前秦世祖皇帝苻坚在与敌人的一次交战中,不幸战败,落荒而逃,不料一失足掉在了山涧里,爬又爬不上来。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,他的坐骑突跪在涧边,将缰绳垂了下来,苻坚抓住缰绳爬上来,才脱了大难。与《太平广记》里的“狗有湿草之恩”成对偶句,引用时往往一同出现。比如《镜花缘》里那段:马有垂缰之义,犬有湿草之恩,羊羔跪乳报母恩,猿偷仙果自奔,蛛织罗网护体,鼠盗余粮防身,梅鹿见食等成群,无义之人可恨!

犬有湿草之恩。据《太平广记》记载,唐代太和年间,广陵人杨生有一爱犬时刻不离身边。一个寒冷的冬日,杨生酒醉卧于荒草中,遇火风烈,情势紧急。爱犬狂吠而主人不醒,便几次跳入冰冷的水中,以水濡湿四周干草,使主人得以脱险。从此便有了“犬有湿草之恩”的典故。

蛇衔珠报恩,典出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“隋侯之珠”,汉高诱注:“隋侯见大蛇伤断,以药傅之,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,因曰隋侯之珠,盖明月珠也。”宋代薛季宣《读邸报》诗说:“豺祭如生兽,蛇衔欲报珠。”

雀衔环故事,本书“慈心于物”一章已经记载,这个故事后来是成语“结草衔环”的一部分。“衔环”报恩的主人公是杨宝,杨震之父,东汉弘农华阴人,其故事可参见吴均的《续齐谐记》。关于“结草”的来源可参看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,后人结合两个故事作成语“结草衔环”比喻对施恩者有恩必报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初,魏武子有嬖妾,无子。武子疾,命颗曰:‘必嫁是。’疾病,则曰:‘必以为殉。’及卒,颗嫁之,曰:‘疾病则乱,吾从其治也。’及辅氏之役,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,杜回踬而颠,故获之。夜梦之曰:‘余,而所嫁妇人之父也。尔用先人之治命,余是以报。’”

意思是:“当初,魏武子有一个爱妾,没有生儿子。魏武子生病,吩咐魏颗说:‘等我死去以后,一定要嫁了她。’病危时,又说:‘一定要让她殉葬!’等到魏武子死后,魏颗把她嫁了,说:‘病重了就神志不清,我听从他清醒时候说的话。’等到魏颗打辅氏这一仗时,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成结遮拦敌将杜回,杜回绊倒在地,因此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。夜里,魏颗梦见老人说:‘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亲,你执行你先人清醒时候的话,我以此作为报答。’”

宋张弼恬淡好学,精于《易》,脱李大亮之难。及大亮贵,遇弼于途,持之而泣,悉推家财与之,弼拒不受。大亮言于帝曰:“臣及事陛下,弼之力也,愿悉臣官爵与之。”帝为迁郎中,将代州都督。弼不任德,亮必报恩,是两得之。

宋朝张弼恬淡好学,尤其精通《易》理,曾帮助李大亮脱离大难。等到大亮富贵后,有一次,在路上遇到张弼,大亮拉着恩人喜极而泣,要将全部家产都送给他,但张弼坚持不接受。大亮就向皇上禀报说:“臣下今能事奉皇上,都是张弼帮助的功劳,希望皇上能将臣下官爵全都赐给他。”于是皇帝任命张弼为郎中,到山西代州当都督。张弼自认承受不起这份恩德,而李大亮知恩必报,于是两人皆有所得。

君父之仇,骨肉之恨,君子自有“以直报怨”之道。至于私仇小怨,可以理遣,可以情恕,便当冰释。若念之不休,则怨怨相报,岂有已时。

弑君杀父的深仇,痛失骨肉的怨恨,君子自然有“以直报怨”(见译者补充)的方法。至于一些私仇小怨,可用理性排除,可看情面原谅的,便该化解。若仍念念不忘,就会冤冤相报,永无休止。

译者补充:

关于“以直报怨”在译者另外一本专著《论语禅》(曾琦云著,文化艺术出版社)已经有充分的论述,现摘录如下:

我在这里要说明的是,孔子提出“以直报怨”,并没有否定老子的“以德报怨”,我们来全面地分析这段话:

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

有人说:“以德报怨怎么样?”孔子回答说:“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?应该是,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

也就是说有人来问“以德报怨”行不行?孔子没有否定不行,他只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提出了一个方法的问题,他的意思是,你说“以德报怨”,那么得到恩德的人怎么来报答你的恩德呢?孔子的意思光是以德报怨还不行,你还要让得到恩德的人觉悟才行,以你的公平正直去回报你所怨恨的人,用你伟大的人格去感化你所怨恨的人,这就是以德报怨的操作方法——以直报怨,做到了以直报怨,然后让你所怨恨的人也能够以德报德,你又何乐而不为呢?

如何具体操作呢?我认为可以分下面六种情况:

如果你有足够的定力,可以对你怨恨的人一点也不计较,那是最好不过了,那是修行人的境界。因为真正修行的人就是要整天面对你的仇人而不生怨恨,这是培养定力的最好方法,所以宗教上修行常常是提倡忍辱的,像释迦牟尼忍受别人的宰割还不生怨恨。但是你不生怨恨,你还要去引导对方,释迦牟尼发誓首先要度宰割他的这个人,这个人果然也是他成佛后最先度的人,就是他的大弟子憍陈如。而且在释迦牟尼被宰割不生嗔恨时,对方已经被他强大的定力所感化,跪倒在地,要求释迦牟尼宽恕。这也是“以直报怨”的一种境界了。

第二种情况,你虽然有较好的定力和德行,可对方是一个顽固不化之人,他目前不在感化之列,怎么办呢?如此恶人,你如果还要报复的话,那么也只能激起更多的仇恨,让恶者堕落得更快。因此对于这种顽固不化的人,你最好是采用回避的态度,远离他。他的恶行若侵犯了法律,自然有国法去制裁他。

第三种情况,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定力,你难以有自己的正直和公平去感化曾经让你怨恨的人,甚至你对这个人有不共戴天的仇恨,那么你就要逐渐控制自己,不断减少对他的怨恨。佛教说,怨亲平等,意思是对怨敌和亲人一视同仁,无有厚此薄彼的分别。按照三世轮回的说法,与你有仇的人,为了讨债也可能就会变成你的配偶、父亲或子女,这样,怨敌不就是亲人了吗?来讨债的亲人,你心甘情愿为他付出,那是因为你曾经欠他的。也有讨命债的人,那你就会横死。如果以怨报怨,必然是冤冤相报,没有了期。因此看破怨亲平等,你就不要再有报复的心,并且再退一步,你要帮助他,你要教育他,你可以让他重新做人,这样使他也能够以德报德了。

第四种情况,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定力,用你的公平正直去感化对方,不但不能感化对方,而且对方会认为你软弱可欺,而变本加厉来侵害你,那么在这时你可以用强硬的力量去对付他的恶行。

第五种情况,你没有足够的定力和德行去感化对方,你也不想再对他报复,他也不再找你麻烦,那么你就应该远离恶人,恶人自然有他的恶报。你不能挽救他,只好暂时随他去。不过作为修行的菩萨,是永远发菩提心度人的,现在不能度,那就以后以致未来无量劫去度与你有缘的人,无论是恶缘,还是善缘,都在你的普度之列。

第六种情况,你自己没有定力,对于你所怨恨的人耿耿于怀,但是你没有力量去报复他,故意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,这就是虚伪了,这种虚伪可能让你随时寻找机会去报复他,这种报复也变得很不光彩了。直心是道场,你可以开诚布公与他论证,或者通过第三者(法院或其他中间人)来调停。孔子说过“把怨恨藏在心里,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,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,我也认为可耻”。

“以直报怨”是你面对在生活中曾经让你怨恨的人的一种态度、一种修养。以直报怨不适宜用于突发情况。如有歹徒行凶,是属于见义勇为的范围,不再存在以直报怨的情况,如果你能够见义勇为,为别人解除了危难,你就有很大的功德。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,你要以智慧去行动,以最小的代价控制局面。

对于国与国的交往,是否也可以“以直报怨”呢?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例如日本侵略中国时,如果不抵抗,就有更多百姓要死于日本的屠刀之下,只有抗日才能解救中国人民出水火之中。但是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,两国可以建立友好关系。在这个时候,中国可以高姿态一点,“以直报怨”,不再计较过去的仇恨,不再算老账,毛泽东就是以这种大度与日本建立正常关系的。

从一般情况来看,“以直报怨”实际是君子入世修行的一种方法,孔子的最终目的是要从入世走入出世而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,所以用“以直报怨”来操作“以德报怨”,我们就成为入世修行的菩萨了。

唐李德裕为相,多所修怨,后谪珠崖,见一寺壁,挂十余葫芦,询之僧,言:“人骨灰也,太尉当轴,以修怨贬逐同列,死于此。老僧悯之,焚其骨以待其子孙来取耳。”德裕闻言,惕然返走,心痛而死。

唐朝李德裕为宰相,结下很多冤仇,后来他被贬官,流放到海南岛珠崖(今海南三亚西北),来到一所寺庙,看到墙上悬挂十几个葫芦,就询问寺僧,僧人说:“这些都是人的骨灰,在宰相李德裕当权时,因为得罪他而被流放到此,就死在这里。老僧怜悯他们,就焚化他们的遗体成灰,装在葫芦里,等待他们的子孙来取回。”李德裕听后,心中非常恐惧,吓得倒退几步,心中绞痛而死。

明金诚任刑部主事,初未遇时,曾为麻张困辱。后张犯罪解京,望见诚,一步九顿。诚笑迎之,救其罪。张谒诚,诚执礼如平时。张感泣,以女妻其子。

于铁樵尝言:“人以势力加我,我以度量容彼,则扫叠叠之云,熄星星之火矣。”故君子不念旧恶也。

明朝金诚担任刑部主事官员,在当初还没被朝廷重用时,常受张麻子刁难侮辱。后来张麻子犯罪,被解送京城,当他看到金诚时,当场跪下一步九叩头。金诚不计前仇,仍然笑容相迎,并设法救他脱罪。张麻子去见金诚时,金诚与平常一样,很有礼貌接待他。张麻子感动得泪流满面,于是将自己女儿嫁给金诚的儿子。

于铁樵先生曾说:“别人以势力加害我,我能以宽宏的度量容忍他,就可扫除内心层层障碍的乌云,熄灭心中报复的星星之火了。”所以君子不念旧恶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huibian/10713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虐下取功,谄上希旨

下一篇:轻蔑天民,扰乱国政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用手机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