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轻慢先灵,违逆上命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11283

轻慢先灵,违逆上命(轻视怠慢祖先的灵魂,违背不听长上的命令)

“先灵”,祖先之灵也。凡殡殓无礼,居丧无制,安葬不速,斋祭不诚,拜扫不勤,祠庙不整,香火断续,皆轻慢也。夫水源木本,岂敢或忘?若于此有失,吾不知其可也?

所谓“先灵”,是指祖先的灵魂。凡是出殡入殓不照礼仪、居丧期间不按体制、安葬灵柩不迅速、斋戒祭祀不诚心、拜祭扫墓不勤劳、放置祖先灵位的祠庙不整洁、香火有所间断的,都是“轻慢”。要知道水有源头,木有根本,(人)怎敢忘记祖先呢?若在此处有所失误,我不知道他要怎么为人。

梁昭明太子,至性仁孝,所生丁贵嫔卒,水浆不入口,每哭辄绝。武帝谕之曰:“毁不灭性,有我在,那得如此?”太子乃强进数合,自是至葬,日进麦粥一升。太子体素壮,腰带十围,至是减削过半。每入朝,士庶见之,莫不下泣。

梁朝昭明太子萧统,天性仁慈孝顺,他的生母丁令光(封贵嫔)死时,他悲伤得连水浆都不喝,常哭泣至昏倒。梁武帝劝慰他说:“人死了肉体毁坏,但本性仍在,现在还有我在,你怎可哭得如此伤心呢?”昭明太子才勉强吃些东西,但在埋葬前,每天也只吃一升的麦粥。太子的身体本来很健壮,腰围有五十寸,到母亲下葬时,腰围削减超过一半。每次上朝,官员和百姓看到他这个样子,没有不落泪的。

陈杲,以贡至京师,向神庙祈梦。梦神曰:“子父柩不葬,科名未可问也。”陈未信,明岁黜于礼闱。遂归,亟完葬事,再试,始登第。《功过格》曰:“亲没三年不葬者,迟一月,为十过。葬者不尽心力,或致侵坏者,为百过。觉后不即改者,迟一日,为十过。”又曰:“祀先失时不敬,为一过。若因游乐失时加五倍。”

陈杲(ɡǎo)以贡生的身份到京师参加考试,他到庙里祈祷,希望神明能在梦中给予指示。他梦见神明时他说:“只要你父亲的灵柩没有下葬,科名就不必问了。”陈杲不相信,隔年参加礼部考试果然未被录取。于是回家乡,赶快完成父亲的丧葬事宜,再去参加考试,才中式登第。《功过格》说:“父母亲去世,三年内不下葬者,延迟一个月,为十过。虽下葬却不尽心力,或者遗体遭到破坏的,为一百过。知错后不立即改正的,延迟一天,为十过。”又说:“祭祀祖先,不按时间就是不敬,为一过。因游乐而延误祭祀时间的,为五过。”

邓左名,每当扫墓,必留连冢,次竟日而归。曰:“一年之内,到此几日,吾不忍恝然去也。”

至性之言哉!今世俗每于岁节清明一诣坟所,余则置亲于荒墟不问。祭时大率与兄弟亲友,放情游览,尽欢而归。岁节非扫松也,只赏梅耳;清明非省墓也,只踏青耳。嗟夫!禄不及亲,饱妻孥而何益?生亏菽水,没列鼎以何为?

邓左名每年扫墓时都会在墓地流连,直到第二天才回家。他说:“一年里面,到此墓地才几天,所以我不忍心随便看看就离开。”

这真是至性之言啊!现在世上的风俗,每年要在清明节时才到墓地一次,其余的时间都置亲人于荒郊野外而不闻不问。而祭祀时,又大多与兄弟亲友一大群人,纵情游览,尽兴而归。这不是到坟地去扫松叶,只是去赏梅;不是去省墓,而是去踏青。唉!俸禄无法惠及父母,却让妻儿饱食,这有何益呢?父母在世时不尽心供养,死后才用丰盛的供品去祭祀,又有何用呢?

臣受命于君,子受命于亲,弟子受命于先生。凡一切在下者,受命于上,皆“上命”也。义不可行,亦当委曲感动,先期进谏,不敢受命矣。义所可行,则奉行不力,尚然有罪,况违逆乎。违逆者,乱臣贼子之所自也。

臣属接受君王的命令,儿女接受父母的命令,学生接受老师的命令。凡是居下位的人接受上位者的命令,都属于“上命”。如果“上命”在义理上是行不通的,就应当婉转劝化,事先谏止,不要随便接受命令。但如果在义理上是可行的,那么不努力奉行尚且有罪过,更何况是违逆呢?这种违逆的人,就是乱臣贼子的起源。

明陶安,当涂人,太祖命安知黄州,谕曰:“善抚苍赤。”安钦上命。至郡免赋税,省繁役,勤课士,减刑罪,民皆悦服。复召为学士,迁江西行省,参知政事。无事不尽心竭力,以副上命。安卒,上亲撰文致祭,赠谥荫子。子孙俱登甲第,位至卿佐。

夫今之抚字黔黎者,皆仰承君上之命者也,而乃酷虐生灵,残害百姓,略不体吾君教养之心。违逆之罪,孰过于此?在百姓固莫如之何,抑知天鉴不远,民不可虐,天不可欺欤?

明朝陶安是当涂人,明太祖任命他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)知县,并告诉他说:“你要善于抚育百姓。”陶安就恭敬地秉承皇上的指示去上任。到黄州时,他免除赋税,省除繁杂的工役,勤于官员的教育,减轻刑罚,百姓对他都心悦诚服。皇上又召他为学士,提拔他为江西行省,担任参知政事。在职期间,他对政事无不尽心尽力,以顺应皇上的命令。陶安死时,皇上亲自撰文致祭,并赠谥封赏子孙。后来,他的子孙都考上科第的榜首,成为辅佐君王的大臣。

要知道今日管理百姓的父母官,都是仰赖皇上任命的恩德,他们却做出酷虐生灵残害百姓的事,一点也不体念皇上希望好好教养百姓的苦心。违逆的罪过,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?这种行为,百姓固然是对他莫可奈何。但他可曾知道,上天的鉴察就在眼前,百姓不可虐待,而上天更不可欺瞒吗?

译者补充:

陶安(1315—1368),字主敬,当涂(今属安徽)人。生于元仁宗延祐二年,卒于明太祖洪武元年。六岁丧父,矢志读书,日记千言,敏悟异常。稍长,投师李习兄弟,博览群书,尤深于《易》。元至正四年(1344),中浙江乡试,八年,授明道书院山长。十四年冬归省,避乱居家。

十五年(1355),朱元璋渡江至当涂,陶安偕李习及乡里父老迎谒,即被召见。陶安向朱元璋献议:“海内鼎沸,豪杰并争,明公(指朱元璋)渡江,神武不杀,人心悦服,应天顺人,以行吊伐,天下不足平也!”朱元璋问他:“吾欲取金陵如何?”陶安说:“金陵古帝王都,取而有之,抚形胜以临四方,何向不克?”朱元璋从其言,留参幕府,授左司员外郎。不久朱元璋攻克集庆(今江苏南京,历史上以金陵著称),授陶安为兴国翼元帅府史令。十六年(1356),朱元璋称吴国公,置江南行中书省,任陶安为左司郎中。

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),朱元璋称吴王,欲任用刘基、宋濂、章谥、叶琛等名士,问陶安对这四人的看法,陶安称:“臣谋略不如刘基,学问不如濂,治民之才不如谥、琛。”谦让精神为朱元璋所赞赏。时黄州刚克,需要得力人才镇守,朱元璋派陶安前往。陶安一到任,就宽租减役,深受百姓拥护。旋又转任饶州,正当征伐,军需紧迫,陶安谕劝民众,踊跃捐输,保证了粮草供给。时福建陈友定聚兵袭城,陶安召集官民,晓以大义,率之固守,终于等到援兵到来,匪乱平定。嗣后,陶安又将所有胁从者释放。朱元璋赐诗褒扬。次年陶安入朝,再被派往饶州镇守。因饶地多战乱,土瘠民困,陶安请求豁免了那里的军供,休养生息,留下德政。当地人民深感其恩德,建生祠供奉,还有民谣赞他:“千里榛芜,侯来之初;万姓耕辟,侯来之日。”“湖水悠悠,侯泽之流;湖水有塞,我思侯德。”

朱元璋称吴王后第三年(1367),在金陵初置翰林院,首召陶安为学士。征诸儒议礼,命陶安为总裁官。他和李善长、刘基等册定律令,议定礼制。明洪武元年(1368)命制诰兼修国事。朱元璋常至东阁,与陶安等议论前代兴亡本末。在朝十余年,恪尽职守,朱元璋十分欣赏他,御制门贴赐之曰:“国朝谋略无双士,翰苑文章第一家。”四月,陶安任江西省参知政事,治理有方,军民诚服。不久染病,仍拟草本时务十二事上表朝廷,九月卒于任上。明太祖朱元璋亲致祭文,遣使吊唁,谥封“姑孰郡公”,对陶安的父子亦有封赏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huibian/10776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无行于妻子,失礼于舅姑

下一篇:作为无益,怀挟外心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用手机访问